根據(jù)美國《華爾街日報》網(wǎng)站6月5日報道,自從2013年7月的這次手術之后,任小平和自己在哈爾濱醫(yī)科大學的團隊又給近1000只老鼠進行了手術———他們迄今為止的最長紀錄是讓老鼠在手術后存活一天。國際性同行評審期刊《CNS神經(jīng)科學與治療學》雜志在去年12月發(fā)表了該團隊的研究成果。
兩年來,任小平常常弓著背在手術臺前忙碌10個小時之后,再直起腰來,驕傲地打量著自己的患者:一只新?lián)Q了棕色頭部的小黑鼠。當他把呼吸器從老鼠的喉嚨中取出時,老鼠頭部開始本能地與陌生的身體一起呼吸起來。任博士回憶說,一小時之后,老鼠身體發(fā)生顫抖;又過了幾個小時,老鼠睜開了眼睛。
任小平計劃在今夏把自己的外科技能用到猴子身上,希望創(chuàng)造出首例移植了頭部的靈長類動物可以至少一小會兒的自主生存和呼吸。
尖端研究不易 曾有研究團隊激起抗議
外媒的一些報道稱,中國的前沿醫(yī)學研究已經(jīng)引起了爭議。廣東省的一個研究團隊今年4月報告稱對人類胚胎使用了基因編輯工具時,激起了全球范圍的強烈抗議。這項研究可能改變人類患者的DNA,并使這些改變通過其后代遺傳下去。
西方國家的一些倫理學家和科學家呼吁叫停此類研究,目前計劃在今年秋季召開一次國際會議討論基因編輯技術的影響。隨著任小平的研究被更多人所熟知,這項工作也可能會被爭議所包圍。
出生在哈爾濱的任小平曾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了15年,三年前放棄在辛辛那提大學醫(yī)學院的教職回到中國東北老家。在哈爾濱,他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用在了研究上,2013年那次艱辛的老鼠手術就是在某個周六凌晨完成的。
頭部移植研究受倫理爭議 任小平研究已獲撥款
任小平回國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認為自己在美國不可能從事自己渴望從事的研究。其他研究人員承認,在美國,頭部移植實驗的計劃將面臨令人畏懼的障礙,這種障礙不僅表現(xiàn)在資金方面,還表現(xiàn)在倫理關切方面。但是在哈爾濱醫(yī)科大學———任小平是該校手顯微外科中心主任,他的研究獲得了大學撥款。
任小平說,頭部移植研究并非輕率之舉。他表示,如果此類移植能夠得到完善,有朝一日這項手術或許能夠幫助大腦完好但身體患病的患者,例如脊髓受傷、癌癥和肌肉萎縮癥的患者。
換頭研究艱難 不愿預言何時嘗試人頭移植
他不想過度吹噓自己團隊的進展,也不愿預言自己可能在什么時候嘗試人類頭部移植。這位精力充沛、語速很快的53歲研究人員說:“我們希望在臨床上進行這種研究,但我們首先得建立一個長期生存的動物模型。目前我還沒有信心說我可以做人類移植。
此外還存在捐獻者身體從何而來的問題。與其他許多國家一樣,中國缺乏器官捐獻者。任小平說,捐獻者是可以找到的,例如意外事故中的遇難者。
意大利醫(yī)生宣布2年內進行全球首例人頭移植
今年2月份,根據(jù)英國媒體報道,一名意大利神經(jīng)學家近日宣布,他將在兩年內進行世界第一例完整的人體頭部移植,將這一過去僅存于科幻小說和恐怖電影中的情節(jié)變?yōu)楝F(xiàn)實。
俄羅斯30歲男子欲接受人頭移植手術
根據(jù)據(jù)英國《每日郵報》4月8日報道,俄羅斯一男子明年打算接受一場更換頭顱的手術,醫(yī)生將他的腦袋切下來換到一個健康的身體上,該男子將成為第一個更換頭顱的人。手術主治醫(yī)師表示,更換頭顱的技術都已經(jīng)具備,他命名這種手術為“天堂計劃”。
編輯補充:
擁有陌生的身體對于一個人的身份將意味著什么?即便人類的頭部移植成為可能,讓某人獨占捐獻者身體,這個身體里包含著足夠多本來可以幫助更多人的健康器官的做法是否恰當?人類頭部移植的前景將導致前所未有的哲學和倫理爭議。
如果“頭部移植”手術能獲得成功,那將給患有絕癥的病人提供出路。隨著醫(yī)學的進步、克隆技術的成熟,“頭部移植”手術可以讓健康的人更長壽。一個60歲的人可以克隆一個年輕的“副本”,把頭部移植到更年輕、健康的身體上。
【來源】生物探索
【整理】TACRO
【聲明】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不代表本訂閱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與我們聯(lián)系(楊 13260664005),我們將迅速采取適當措施。